<code id="l54xj"></code>
<object id="l54xj"></object>

<th id="l54xj"><video id="l54xj"></video></th>

      1. <object id="l54xj"></object>

        您現在的位置 : 河北省 > 雄安新區 > 安新縣 > 安州鎮

        河北省雄安新區安新縣安州鎮

        [移動版]
        大名府故城
        地名:安州鎮隸屬安新縣
        區劃代碼:130632107代碼前6位:130632
        行政區域:河北省 地理分區:華北地區
        行政級別:鎮車牌代碼:冀F
        長途區號:0312 郵政編碼:071000
        轄區面積:約73.7平方公里人口數量:約3.4萬人
        人口密度:約461人/平方公里
        下轄地區:28個行政村
       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
        南關村~200鎮中心區
        南關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,為鎮中心區![詳細]
        膳馬廟村~201村莊
        原府河故道在村中穿過。明成化年間,在河上建有一座西安橋,因而該村改名西安橋。后因傳說楊六郎在此喂過馬,村北又建有六郎廟,遂改村名膳馬廟。膳馬廟村…[詳細]
        李莊村~202村莊
        明初,從山西遷來李氏一家在此定居,因姓取村名李莊。李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馬莊村~203村莊
        該村原為傅、景兩姓居住,村名傅景莊。明永樂年間,傅、景兩姓絕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馬氏居住,改村名馬莊。馬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建昌村~204村莊
        明末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戶姓張的在此定居,取村名小張莊。后有附近李家灣姓李的遷來居住,取共建昌盛之意,改村名建昌。建昌村…[詳細]
        燒盆莊村~205村莊
        清同治初年,一燒盆者遷來此地,建起盆窯(現村東南仍有盆窯遣址)以燒盆為生,故村名燒盆莊。燒盆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王莊村~206村莊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一家在此定居,因此取村名王莊。王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辛立莊村~207村莊
        據村碑記載,該村建于清康熙年間,郡守南璋題為新興村。1920年改為新立莊。辛立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前午門村~208村莊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郝氏五戶,分明、亮、登、揚、清五大門,故取村名五門。后經清朝一姓郝的舉人改為前午門。前午門村…[詳細]
        后午門村~209村莊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張、劉兩家在此定居,因位于前午門北面,取村名后午門。后午門村…[詳細]
        九級村~210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蘆、薛、徐三戶在此定居,因住地地形似雞而取名九級。此說不可取,待考。九級村…[詳細]
        七級村~211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周、連二戶在此定居,因住地地形似雞而取村名七級。此說不可取,待考。七級村…[詳細]
        石冢村~212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有一戶姓王的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該地是一片石墳高地,取村名石塚。又相傳掘土得石,刻“石塚”二字,因村名石塚。石冢村…[詳細]
        西角村~213鎮鄉結合區
        西角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東角村~214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東角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大東莊村~215鎮鄉結合區
        大東莊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西北村~216鎮鄉結合區
        西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橋南村~217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橋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橋北村~218鎮鄉結合區
        橋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,為鎮鄉結合區![詳細]
        白莊村~219村莊
        明永樂年間,有白、劉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,因白家人多,故取村名白莊。白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北河莊村~220村莊
        清初,該村是一塊高地,漁民在此捕魚落腳,有一姓何的漁民首先在此定居,因地處安州城北,取村名北何莊。北河莊村…[詳細]
        小寨村~221村莊
        相傳在宋代,村北有趙王河,河岸有客棧,因而原村名小棧。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遷民來此,因傳說此地曾為宋代屯兵營寨,改名小寨。小寨是與大寨相對而言。小寨村…[詳細]
        大寨村~222村莊
        相傳在宋代,村北有一條趙王河,河岸有客棧,因而原村名大棧。明永樂年間,從山西遷民來此,因傳說此地曾為宋代屯兵之營寨,改名大寨。大寨是與小寨相對而言。大…[詳細]
        獨連村~223村莊
        約建村于明代。由于該村周圍村莊皆為兩個相對名稱(如東、西向陽,南、北際頭,大、小寨,東、西壘頭等),唯此村單獨成立,故村名獨連。獨連村…[詳細]
        南際頭村~224村莊
        原村名南堤頭,約建村于宋代,后演化為南際頭。南際頭村…[詳細]
        北際頭村~225村莊
        原村名北堤頭,約建村于宋代,后演化為北際頭。北際頭村…[詳細]
        西向陽村~226村莊
        約建村于宋代。原村名西夾河,后因緊靠河堤,背風向陽,改名西向陽。西向陽是與東向陽相對而言。西向陽村…[詳細]
        東向陽村~227村莊
        約建村于宋代。原村名東夾河,后因緊靠河堤,背風向陽,改名東向陽。東向陽是與西向陽相對而言。東向陽村…[詳細]

        地名由來:安州歷史悠久。在燕趙稱葛鄉、葛城,唐曰興鎮,宋曰唐興寨,金代以圣朝龍興易名曰安,建為州治,始有安州之稱。后即為州、縣治所。

        安新縣轄鎮。早在金代就有安州之稱。為歷代州、縣治所。1958年建安州公社,1984年改鄉,1989年改鎮。位于縣境中部偏西,距縣城10.6公里。面積73.7平方公里,人口3.4萬。保(定)新(安新)、高(陽)新(安新)公路交會過境。轄東甬、西甬、大東莊、西北村、橋南、橋北、南關、白莊、北何莊、石冢、馬莊、新立莊、建昌、李莊、膳馬廟、西王莊、燒盆莊、七級、九級、前午門、后午門、獨連、南際頭、北際頭、大寨、東向陽、西向陽、小寨28個村委會。工業以特鑄機械、建材、食品加工為主。農業主產小麥、玉米。清代書法家潘林皋生于此地。


        以下地名與安州鎮面積相當:

        安州鎮相關名人

        到安州鎮必去著名景點

        安州鎮特產與美食
        安州鎮民俗文化